三元前驱体发展历程-河北中科同创道格赛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体教结合阶段。

建国初期,在1952年中央体委(1954年改为国家体委)成立之前,这个时期没有单独设置的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事业由教育部门一家管理,所以不存在体教结合问题。

第二阶段称为“体教结合,以体为主”阶段,195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

国家体委成立之后,在借鉴苏联体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加快发展体育运动,大力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积极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大赛,实现为国争光的任务,逐渐形成“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运动员培养的三级培养体制?

第三阶段称为“体教结合,教育发力”阶段,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一方面是体育系统自办教育水平较低,出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现象!

另一方面是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引发社会担忧!

从而导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青黄不接,规模萎缩。

第四阶段即“体教融合”阶段。

体育事业改革也被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事项之一,但影響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从第二代隆胸材料开始,为了手感柔软,把皮囊做得很薄,但又出现一个弊端,就是容易破,而且当时的破损率比较高。

所以人们就想怎样使这东西既薄又不容易破,于是就加强弹力,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第三代应运而生。

我们国家在八十年代使用的基本都是第三代产品。

这种产品尽管有所改善,但时间长了,五年、十年以后,这些隆胸假体还是有10%左右的破损率;

迫击炮是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迫击炮弹的曲射火炮!

其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最小射程近,适于对近距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可配备多种炮弹,用于歼灭并压制暴露目标和隐蔽目标。

迫击炮可以前装填,也可以后装填,分触发和拉发两种射击方式。

迫击炮最早使用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当时口径只有47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迫击炮口径达81毫米,当时守备旅顺的俄军为打击日军,用海军炮改制了迫击炮,轻便适用,无射击死角,杀伤效果良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发展,迫击炮成为主要的近战武器。

以后随着步兵机动性的提高,空降战等新型作战方式的出现,迫击炮日益受到青睐^由于迫击炮结构简单、操纵方便,常常被游击队用来袭击敌人;

迫击炮是与步兵一起作战的曲射火炮。

在以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战功累累,十分出名。

据科学家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陆军伤亡的人员中,大约就有一半是被迫击炮弹杀伤的。

现代迫击炮在命中精度、杀伤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采用末端制导炮弹后,对装甲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得以加强!

另外自行迫击炮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因此能够伴随装甲兵和步兵作战;

目前,大口径迫击炮一般在105毫米以上,最大为240毫米,射程13千米!

中口径迫击炮主要是81和82毫米炮,射程5.6千米左右,战斗全重35千克。

小口径迫击炮口径在60毫米以下,射程在5千米以下,战斗全重从几千克到20千克不等,适合于单兵便携;

传统的迫击炮射击方式是炮口装填,靠炮弹的自身重量自由下落、击发射击!

但大口径迫击炮因为口径较大,炮弹的重量超过20千克,士兵的作战强度超过了生理承受极限,于是就出现了炮尾装填炮弹的迫击炮!

这大大降低了射手的劳动强度,也更利于提高射击速度,可以说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

例如以色列生产的M-66式160毫米迫击炮,它的炮弹重达40千克,采用炮尾装填、拉火发射的射击方式?

但是除了装填和击发方式不同外,M-66式160毫米迫击炮仍旧保持了迫击炮的全部特点?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又称为多管火箭炮。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

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

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并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击。

发射火箭弹的火炮,亦称火箭弹发射装置,通常为多发联装,有多轨式、多管式和框架式!

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精度差、散布大,主要用于对面积目标射击。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它的诞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沙俄时期专家们即已开始火箭推进的理论研究!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对付白匪的骚扰,火箭专家设计了利用卡车运载和发射的火箭炮,为了使火箭弹飞行稳定进行了大量实验。

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平稳地飞行了400米。

又经过多次改进,火箭炮射程达到1800千米。

在1939年的对日作战中,火箭弹曾从一架飞机上攻击日军地面部队并获得成功,但从地面车辆上发射火箭弹的效果很差。

由于发射架装在车上很不稳定,射弹落到目标区的散布范围很大!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琢磨后决定改用一排1字形发射轨,每根钢轨上、下两侧各装一发弹,8根钢轨并列在一起装在可以转动的支架上,便于进行方向和高低变化Q原来的发射架向着车辆侧面发射,就像舰炮射击一样,这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

后来改成与车体呈纵向状态,炮手从后面装弹,火箭弹越过驾驶室向前飞行,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发射16发弹只需10秒时间,最大射程可达到8500千米!

斯大林接到研制情况和试验报告后十分满意,下令立即大量生产、装备部队。

此时已是1941年6月21日?

第二天德军就大举入侵!

兵工厂夜以继日赶制出了5门炮运到前线,初战显威,沉重打击了德军嚣张气焰?

从此BM-13大显身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大放异彩。

BM-13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

1941年7月15曰,法西斯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

下午2时许,气势汹汹的侵略军占领了火车站。

大批坦克、装甲车辆就在车站附近稍事休整?

坦克手从闷得透不过气的“乌龟壳”中钻出来,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阴下用餐、休息?

突然,车站旁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

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飞向空中;

弹药车中弹后燃起熊熊大火,连锁反应般地炸毁了四周的车辆和装备?

地上躺满一具具德国士兵的尸体!

残兵败将号叫着四处逃窜?

德军指挥部闻讯大为震惊。

情报人员很快搞清了事实真相,是苏军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这次猛烈的火力突击,用刚刚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出80发火箭弹。

这种火箭的正式型号为BM-13。

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K,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

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它为“喀秋莎”。

“喀秋莎”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慑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

20世纪初期,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火箭炮得以发展。

严格地说,“喀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

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

在二战中,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

到了现在,由于各种制导武器的出现,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但仍是各国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炮的性能不断改进?

苏联继续发展了多种先进的火箭炮,其型号之多、数量之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堪称“喀秋莎”王国的“巨无霸”。

仅20世纪50〜60年代苏军就装备了BM-14、BM-21、BM-24、BMA-20等多种火箭炮!

尤其是BM-21因性能先进而名扬天下,先后生产2000多门,畅销50多个国家。

近年来传媒报道的“喀秋莎”大多是这种武器或它的变型?

BM-21型火箭炮原装备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的炮兵团,主要用来消灭敌集结地域有生力量,压制或摧毁炮兵发射阵地,破坏多种野战工事和支撑点?

早期的BM-21采用乌拉尔-375型载重车改装而成,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70千米,以后改用轮式4轮越野车,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85千米;

在车体后部的大型旋转架上有40个发射管,可在18秒内发射40发子母弹,摧毁20千米远的各种目标。

无数颗炮弹铺天盖地袭来,就像晴朗的夏天突然袭来的冰雹一般;

俄军士兵常称它“冰雹”炮!

近年来俄罗斯和法国合作,制成多种性能更先进的火箭弹,有的射程增大到36千米,并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杀伤威力!

在车臣战场上,俄军使用的“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重达800千克,最大射程达到70千米?

它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技术,在发射管上装有一个“黑匣子”,可为每发弹自动编制程序。

弹上的燃气发生器可根据指令产生高压气流,不断修正火箭弹的飞行方向,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了3倍,因而被誉为目前正式列装的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

据最近报道,俄罗斯还在研制一种专用于战场侦察的火箭弹◦它的中部和尾部装有折叠式弹翼,飞到空中张开弹翼便成为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可从9000米高的空中摄下目标图像后传到指挥中心!

威力巨大的“龙卷风”火箭炮配上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将在21世纪战场上再放异彩?